閱讀:124 更新時間:2020-06-13 16:45
說到大型醫療設備,很多人會立刻想到CT機,好多做過檢查的人都對這個設備印象深刻。高端、大氣、充滿科技感。而CT機的生產,之前基本上都是被G、P、S(美國GE通用、荷蘭Philips飛利浦、德國Siemens西門子)三家壟斷。經過國家多年對醫療產業的扶持,國內廠家也漸漸崛起,LY就是其中的佼佼者。LY是醫療設備行業的新生力量,也是醫療設備的創新力量,這幾年推出新品的速度令人乍舌,LY的創新設計能力在整個醫療器械行業難逢敵手。
雖然是大型設備,但高光漆面的產品外殼、均勻細致的殼體縫隙、飽滿無缺陷的表面,給人一種小型產品才有的精致感。稍微了解一些醫療設備的人都知道,這種大型設備的外殼一般都是吸塑件,吸塑件比較大的問題是,后加工多容易有累積公差,造成產品尺寸精度不高,拼裝起來后的縫隙經常不均勻,有大有小,經常需要組裝人員人工修補,即使這樣縫隙不均且大的現象很常見,有些縫隙甚至能塞進個手指。然后強度一般,特別是大面積的殼體,容易產生變形甚至凹陷,需要在殼體內側用膠水貼加強條進行支撐,但是局部微小凹陷還是不可避免。同樣是因為表面容易變形凹陷的原因,吸塑件也很少做高光漆面,大部分都是亞光的,因為高光漆面對表面質量比較敏感,一旦有局部凹陷,高光面就會產生肉眼可見的環形光影,影響美觀。如果要做高光漆面,有些廠家會對吸塑件上膩子粉填補表面凹陷然后再上漆,就如同修理車門凹陷那樣。所以我們一般見到的稍大型的醫療設備外觀設計,都是亞光面、縫隙大,表面大多是直面,即使有弧度也不會很飽滿。如果拿車的外觀來對比,一般的醫療設備外觀如同最老款的桑塔納,而LY這CT的外觀就像是最新款的奧迪。
那LY是如何做到這樣的外觀的呢?秘密就在于LY對醫療設備外觀設計和結構設計做了創新,使用了對國內來說比較新的工藝和材料。新工藝新材料的運用、出色的外觀設計,使LY的產品在工業設計領域連拿大獎,iF和reddot紅點等都有斬獲,成為了我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在工業設計上獲國際認可的本土醫療設備公司。
具體是哪種工藝哪種材料呢?答案就是玻璃鋼材質、SMC工藝。
玻璃鋼工藝,是使用玻璃鋼(玻璃纖維和樹脂混合物)進行產品制作的工藝總稱。從加工方式看,常見的有手糊方式和SMC。手糊方式大部分為手工制作,常見于定制化產品,在此不做累述。
以下主要對比的是SMC和吸塑工藝相關信息。
首先從加工方式看,SMC工藝與壓鑄工藝都一定相似性,大型壓機+高硬度合金鋼模,將螺母等固定用的鑲件放入模具,再將半固態的玻璃鋼原料放入模具中,合模,加熱狀態下原料軟化,填充整個模具型腔,打開模具,頂桿將產品頂出。
從加工方式可以看出,SMC有如下工藝特性:
1、強度大(材質本身硬度高且產品上可增加大量加強筋),由于是模具直接加工出來,產品尺寸精確,產品上可直接做各種固定結構,類似于壓鑄件或注塑件,位置尺寸精度高,批量生產方便。
2、由于模具使用的高硬度的合金模具鋼,產品變更和修模困難
3、與手糊方式比,雖然使用的材料類似,但是工藝區別很大,SMC產品的狀態,更接近于壓鑄件,需要考慮拔模角等出模問題。
而對應的吸塑工藝特性如下:
1、產品強度差易變形,無法在產品上通過模具的方式直接作出加強筋和固定結構,相關的結構只能采用后段手工粘接方式,存在較多手工作業內容,造成產品尺寸精度、固定結構的位置精度和批量生產時產品一致性更多依賴于供應商的品質管控
2、模具采用鋁模材質,產品又存在很多手工加工內容,修模相對較容易,靈活性更高
由于SMC的工藝特性,使得該工藝主要運用于G、P、S等國際大廠的大型醫療設備上,產品品質可以做到較高標準。比如殼體強度,外觀縫隙等等都會較好。
吸塑工藝因為成本和產品要求低,工藝的靈活性相對較高,所以在大量的醫療產品中都有使用。
目前部分吸塑廠家采用了外殼和內襯雙層吸塑件的加工方式,來提高產品尺寸的一致性,減少手工作業內容,所以目前在G、P、S等大廠中,也有部分低端產品的殼體采用了吸塑工藝加工。
SMC產品的狀態,類似于壓鑄件的形態,設計和分件時,需要考慮出模問題,直接在工件內表面上,就能直接作出加強筋和固定螺絲柱等。
吸塑工藝同樣也需要考慮出模問題,但很多影響出模的結構,可以通過后續手工粘貼的加工方式增加,包括加強筋和固定螺絲柱等,都是通過粘接方式增加。
如果單單從產品品質角度看,SMC處于絕對優勢,但是投入費用高之外,對項目整體流程的完善度也有很高要求,可以類比汽車外殼鈑金沖壓加工,要求產品規劃流程、研發流程、項目管理體系、質量體系、生產和供應鏈體系,都相對較完善,從而盡可能的減少設計變更。需要比較專業的產品設計、醫療設備外觀設計、特別是產品結構設計團隊才能較好的導入該工藝。